數想之旅(二):老師,再說個故事吧!
在經過開學第一個月跟孩子的數學拔河之後,挫敗的我做了個不容易的決定:先把學校課本放在一旁,將五年級數學的重頭大戲「因數與倍數」託付給 《數學想想》。
「反正再不濟也頂多回到課本……」我心裡這樣安慰自己。
先看看學校課本如何編排:用了幾個九九乘法或除法算式,生硬的說明誰是誰的倍數(或因數),就算把道理交代完。緊接著就開始進入計算,練習完幾頁之後,又繼續介紹小孩們最頭疼的「最小公倍數」和「最大公因數」。最後,就是連大人第一時間都覺得困難的應用題。
整個課本,說穿了就是一本厚厚的練習題,一題接著一題,老師每天教個幾頁,回家就搭配習作練習;日復一日、年復一年,數學課就這樣被制約簡化成如此單調無趣的模式,當然成為小孩們最無聊的課程。學生算阿算、忘呀忘;老師教阿教、氣呀氣──班上的狀況,我輕而易舉可想而知。
既然要用數想教材,總得先好好了解內容吧!於是,好久沒有「認真」備課的我,翻開「倍、倍數、公倍數、最小公倍數」這個單元,像個學生仔仔細細從頭讀起。
[ 水星號:每8個月往返一次;
土星號:每12個月往返一次;
隨到隨走,絕不延誤。]
怎麼才剛見面,又要分手,再次相見,會是什麼時候?
兩個人都是艦長,誰都不能叫誰不走; 魂牽夢縈心繫,日去月來,滿天星斗。
哇!這個充滿想像力、又具詩意的敘述,很快地就吸引了我。水星號、土星號的故事,為這單元拉開了有趣的序幕;再順著情境引出「倍數」、「公倍數」的道理。我原以為再簡單不過的道理,《數想》卻穿插了一道道值得師生一起探討思辨的問題,例如:
「5的倍數」是10?
「7的倍數」就是「7的倍數」,不可能是「5的倍數」?
「公倍數」裡面的「公」字,和下面哪一個的意思相同?不公平、假公濟私……
一些被課本和老師視為理所當然的道理,竟然可以讓學生思考;原來,帶領孩子討論,需要有這樣的問題來搭配。
隔天的數學課,我不再請學生們翻開課本第幾頁,而是緩緩地唸起《數想》開頭的第一段,果不其然,小孩的眼神透露出往常數學課少見的好奇。
「老師,你在說故事嗎?」
「老師,這是數學課嗎?」
「不要打斷老師啦,讓老師說下去!」
這是個好的開始吧!魚兒雖然還沒上鉤,至少願意朝我這兒游過來。班上的小孩一邊聽著故事,一邊跟隨著水星號與土星號,展開屬於他們的數想之旅。
也或許是高年級的大孩子,他們很能感受兩位艦長之間的情誼,感受那種想見卻得等待的心情。孩子們著急著,想知道兩位艦長再次相見會是何時。
「那麼,水星號回來的時間是何時呢?」我輕輕地問了全班。
「第8、16、24……個月阿!」班上對數學反應最快的阿宸回答。
「阿唷,水星號回來的月份就是8的倍數啦!」小修搶在全班第一、說出了自己的發現,我及時地給了他一個肯定的微笑,心中卻是無比喜悅:他可是班上對數學最頭痛的孩子,數學課早就讓他像洩了氣的皮球,興致缺缺,而這一次竟然主動發言!
「老師,他們第一次見面的時間竟然是第24個月,等於過了兩年,這樣也太可憐了吧!」班上的小茹在大家找出答案後,輕聲下了結論。
我看著這多感的小女生,對著全班問道:「那我們想想怎麼來幫幫他們,好嗎?」彼此思念的人,都說是「一日不見如隔三秋」,何況,現在要等24個月,貼心的小孩哪忍心看他們等待這麼久!
「有甚麼好法子嗎?」我等了一會兒,又輕輕問一次。
「老師,我覺得可以讓兩位艦長都提早一個月回來:就是一位7個月回來,另一位11個月回來。」這次換阿文回答,他是班上最質樸的孩子,立刻就想了一個這麼直率又勇敢的答案。
「恩,阿文的意見聽起來很不錯,大家覺得呢?」班上的孩子已經有人點頭贊成了。
「老師,你給我們一點時間啦,我們照剛剛的方法,來找找看他們這次何時會見面。」最謹慎的小旻這樣要求。
我點點頭,讓小孩們你一言、我一句地討論;同時,心裡又不禁激賞《數學想想》:像是有魔法似的,早就把孩子善良的提議寫在故事中;而縮短行程,竟然不能讓他們提早見面,又是為什麼呢?在故事中,孩子已隨著兩位艦長,一次又一次穿梭在浩瀚的數學宇宙。
第一堂的數想之旅,就在鬧哄哄的討論中結束。數學課很久沒有這樣熱絡了:以前問他們的結果:總是支支吾吾,沉默是金;今天只是搭配了一個故事,給了一些可以下手的題目,班上少少的六個人,卻能吱吱喳喳、的跟我分享他們的想法。
「這──可以稱得上是一堂有情感、有對話、有想像的數學課吧。」我默默想著。
「老師,下次數學課,再說個故事吧!」下課時,孩子們一邊跑出教室,一邊興沖沖地喊著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