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數學與我

說到「數學」與「我」,您大概很快就想起一個現象:幾乎所有的人都怕數學!尤其在進入中學之後,即使數學成績還不錯的學生,也常常是神經緊繃,深怕哪一天不小心就考垮了。因此,在這裡一開始,我們就先和您一起研究「怕數學」這件事。


到底,為什麼會產生「數學恐懼症」呢?


是因為學不好嗎?可是,當我們不會炒菜、不會寫小說、或不會做生意,就只是「不會」而已,並不因此而覺得害怕;那數學學不好,怎麼就會讓人恐懼呢?還害得我們要找個理由擋一擋:「誰叫我沒有數學細胞!」(意思是說,這是父母傳下來的狀況,和自己無關。)


但是,學數學真的需要特別的天分嗎?關於這一點,我們請您一定不要相信什麼數學細胞、或天分的說法·不要輕易把責任往自己身上扛。因為,「學不會」的癥結,確實在於教學上的困難;而惡夢的根源,是出於不正常的升學風氣。


以「學得順利」的目標來說,數學應該是一般人都學得會的。可是,不單在台灣,在世界各地都是一樣的,大家都缺乏良好的教材、以及善於帶領思考的老師,因此普遍都學不好數學。只不過其中有一項差別:先進國家的孩子比較幸運,在正常的升學壓力、與全人的教育理念下,不太會因為課業上的挫敗,而感覺自卑或害怕。


關於教學過程及其成效的關係,我們還可以引用大數學家拉格朗日 (Lagrange,1763-1813) 的觀點來說明。拉格朗日認為,一個數學家對他所進行的工作、不能說是達到完全的理解,除非他能走到街上、對他所遇到的第一個人、做出清楚的解釋!


所以,如果既有的教材與教法、時常讓人學不明白,想必是:相關的工作者對於自己所要處理的內容(包括數學知識與學習心理兩方面), 乏足夠的認識!這就難怪學生不知所云。


那麼,將焦點移到孩子身上,看看目前的數學教育環境:雖然已有了變化,卻還距離理想很遠,那麼,要怎麼幫他們脫離「學得越久、怕得越多」的命運?

我們相信,透過精心創作的《數學想想》教材與教法,在知識內容與思考方法上,可以對孩子產生高度的啟發,彌補學校教育之不足;不過,更重要的是您的相伴與鼓勵,能夠讓孩子保持自信、不怕困難,能夠從想想(想數學、想各樣的事物)當中,感受另一種生活的意義和樂趣。


所以,是不是就讓我們趁這個時候,也來重新看待自己的學習經歷,消除自己對於數學的恐懼?(關於這一點,還有一些細緻的觀念說明,請見另一篇文章《消除數學恐懼症》)。讓我們一塊兒努力、攜手同行,重建「數學與我」的新視野與新關係⋯

最新文章
月份
文章類別
粉絲團
  • Facebook Basic Square
bottom of page